【“四种经营理念”海外实践】 | 用“赚钱”思维去“花钱”大家谈 ①
党委书记、董事长 黄强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“国有企业要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,要在提高效率、增强活力上下功夫。”对于中亚能源而言,身处“走出去”战略的最前线,如何在海外严峻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稳中求进、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条件下持续创造价值,关键在于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,把“花钱”这件看似日常的事,做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。我们要从思想上破除“钱花出去就是完成任务”的旧逻辑,从机制上打破“预算批下去就等于工作做成了”的惯性,把“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、都要产生价值”的理念融入企业文化,以“用赚钱的思维去花钱”的逻辑,倒逼组织向精细化转型,推动企业价值最大化。
一、“用赚钱的思维去花钱”是企业精细化运营的战略要求,是降本增效的思维重构
“花钱”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普遍现象,但花得是否值得、花得是否精准、花得是否有效,才是考验企业治理能力和经营智慧的关键所在。我们过去在预算管理上,有时存在“预算等于指标”“支出等于完成”的现象。许多时候,部门将“要来预算”作为工作的终点,花完预算成了衡量执行力的标准,而对“预算花得值不值、是否达成目标”关注不足。
“用赚钱的思维去花钱”,本质上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的逻辑,是从“要不要花”向“怎么花得更值”的转变,是从“花钱办事”向“花钱创值”的进化。这种理念不仅反映在财务制度层面,更体现在每一位干部的思维方式、管理习惯和行为动机上。
对我们中亚能源而言,这一理念的落脚点在于:每一笔支出都要服务于创造效益、带动发展、防控风险和激发组织活力。比如,资金投入可能涉及多个关键领域——项目建设、生产运维、安环管理、物资采购、人才培养、市场拓展、品牌宣传等,如果不加甄别、平均分配,极易出现“撒胡椒面”、投入多而产出低的现象,造成资源浪费与效益流失。
因此,我们要凝聚起“用‘赚钱’思维去‘花钱’”是公司提升资源配置效率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共识,坚持目标导向、结果导向、效益导向,做到每一笔资金都花得有价值、有产出、有回报。转变习惯思维,立足实事求是,注重条件差异,突破思维定式,打破“花钱即完成”的路径依赖,坚持“先算账再花钱”,把预算安排与回报测算、绩效考核紧密挂钩,使预算编制不再是“计划之上”,而是“效益之下”,让每一分钱都带着目标和回报“出发”。聚焦高效能投入,集中资源攻坚关键环节,围绕项目投资、运营成本、工程建设、采购物资、人力资源等关键板块,集中资源打造效益增长点,把“精打细算”变成常态思维,切实把钱用在刀刃上。
二、聚焦“五个关键领域”,以“赚钱”思维统筹各类资金使用
一切美好的蓝图,都是一招一式干出来的、夜以继日拼出来的。我们要牢固树立“花钱就是投资、用钱必须见效”的意识,以“用赚钱的思维花钱”的理念倒逼管理提质、经营提效、组织提能,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在爬坡过坎中不断向前迈进。
(一)在项目投资上:以“回报思维”强化前期论证与全周期考核
投资是企业最具战略性的花钱行为。一旦投资决策失误,不仅会影响短期效益,更可能形成长期包袱。公司要摒弃“有资源就必须投”“项目越大越好”的粗放思维,在决策之初就嵌入科学测算机制,聚焦项目的财务回报、战略协同、风险控制能力,做到“能算清账”“算明方向”。要把投资回报率、资金内部收益率、投资回收周期作为“刚性指标”纳入投资决策,强化项目立项实施过程中的“终身负责制”,倒逼各部门增强“为自己花钱负责”的意识,避免“拍脑袋上马”或“重产出轻回报”。
(二)在运营成本上:以“极限成本控制”推动全面挖潜增效
海外项目运维周期长、结构复杂,特别是在通胀、汇率波动等背景下,运维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更加突出。要大力推进成本精细化管控,从物资采购、运输、仓储、设备维保、用工用能等全链条入手,推动“每一项支出都经过成本/效益核算”。每个部门要清楚自己每个月花了多少钱、花在哪些地方、这些花费有没有带来改进或产出。对各项费用,通过“以日保周、以周控月、以月调季”的方式,让财务预算管理真正成为推动管理改善的抓手,而不是“事后报账”的程序。
(三)在物资采购上:以“竞价思维”提高采购性价比
采购是“花钱”的高频区,也是“溢价”“浪费”“寻租”高发区。我们必须改变“批了就买、临时就急、按惯例定”的被动模式,推动“计划先行、集中竞价、全流程公开”。进一步压缩非标采购、临采采购的比例,扩大统采、框架协议采购、电子招标中标比重;推动引入“源头替代”“重复利用”“可替可不采”的经济性审核,从需求端倒逼成本降低。
(四)在人力资源上:以“投入产出比”推动人才结构优化
人才管理也要坚持“用赚钱思维花钱”,不能唯学历、唯资历、唯指标。要全面评估岗位效益贡献、能力匹配度和单位成本,对员工结构进行动态优化,推动人力成本向高效益岗位倾斜。同时要将培训经费、激励机制与“结果”挂钩,例如:“关键人才引进回报率”“培训转化率”“绩效兑现率”等指标都要纳入考核评价,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从“成本中心”向“价值中心”转变。
(五)在财务资金上:以“资金盘活”为突破口
海外现场流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、资产闲置率偏高、结算回款节奏不平衡等问题依然突出。我们要强化“资金时间价值”理念,加快盘活账户资金,推动闲置土地、设备、仓储资源二次开发,推动“死钱活用”。
三、强化落实机制,构建“用赚钱思维花钱”的责任闭环
实干笃行是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,这需要我们有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韧劲和“绝知此事要躬行”的干劲。要真正让“用赚钱思维花钱”落地见效,不能停留在概念和文件上,必须通过制度机制形成闭环管理。
(一)建立“投入-产出”双向预算机制
要从年度预算编制阶段开始,全面推行“以效益为导向”的预算机制,每一笔预算安排都要明确预期产出指标。年终时再以财务收益、成本节约、风险控制等量化结果为标准,进行横向评估,奖优罚劣,倒逼“真刀真枪”算账、干事。
(二)推行“责任+激励”联动管理机制
在关键费用实施“谁提出、谁实施、谁考核、谁担责”,并与绩效、薪酬、评优挂钩,通过“用好钱、有激励、见实效”,形成“敢花、会花、花得值”的良性导向。
(三)健全全过程监督和事后评价机制
公司纪检、审计、财务等职能部门要联动开展常态化检查,重点查预算编制与实际执行之间是否存在“跑冒滴漏”,是否出现重复、虚列、不合理开支。一方面通过健全资金闭环机制,可强化全过程管理与问效,在资金使用的全过程中引入风险控制、收益测算、节点评估和事后复盘,推动形成“每笔花销都可回溯、每项决策都有账本”的硬约束,构建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的“精细账本”。另一方面通过压实用钱责任,可推动干部从“用钱人”向“经营者”转变,在具体落实中全面建立“事后评估档案”,把每一项“花钱决策”都纳入“结果档案”,真正做到“问效于钱、问责于人”,让“会花钱”成为能力体现、“敢负责”“干成事”“干好事”成为管理常态。